工業和信息化部自2009年8月1日起,不再頒發農藥乳油產品批準證書,乳油產品的農藥生產批準證書發證大門關閉達5年之久。4月17日,工信部發布2015年頒發農藥制劑產品生產批準證書備案的函,河北三農農用化工有限公司的75%噻唑膦乳油、東部福阿母韓農(黑龍江)化工有限公司的5%嘧啶肟草醚乳油、南京九康生物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的0.6%印楝素乳油、先正達(蘇州)作物保護有限公司的5%唑啉草酯乳油、四川國光農化股份有限公司的288 g/L氯氟吡氧乙酸異辛酯乳油等5個乳油產品新獲得生產批準證書,加上前不久安徽美蘭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的10%氰氟草酯乳油、30%氰氟草酯乳油、60%苯醚甲環唑·丙環唑乳油等3個乳油產品新頒發農藥生產批準證書,今年來,全國共有8個乳油產品新獲得了生產批準證書。至此,業界普遍關注的乳油新頒發農藥生產批準證書問題塵埃落定,發證大閘重新開啟。
農藥專家張一賓教授指出,從最近幾年我國農藥制劑的實際生產情況來看,制劑年產量約200萬噸,其中乳油產量占45%左右,是目前農藥市場產銷量第一的劑型。乳油產品占據所有劑型產品的首位,之所以成為過街老鼠,并不是乳油劑型不好,問題的關鍵是溶劑。我國生產農藥劑型產品年使用各類溶劑總量在35萬噸左右,絕大部分是高揮發性芳烴,如苯、甲苯、二甲苯等。目前我國乳油所使用的溶劑主要是易揮發輕芳烴溶劑,該類溶劑具有毒性較高、易燃、半衰期長、對環境影響大等缺點。此外,在極少量的乳油品種中還使用毒性較高或具有致癌性的溶劑,如甲醇、N,N-二甲基甲酰胺等。如果采用其他毒性較低、安全性較高的溶劑,乳油仍然是一種好的劑型。
自2009年8月1日以來,我國有近500家農藥制劑加工企業,完成毒理學、田間藥效、環境毒性、農藥殘留等各種試驗,在農業部取得登記的乳油產品超過500個,由于不能取得農藥生產批準證書,不能變為產品投放市場,給企業造成了不必要的資源浪費。
根據各省農藥工業協會的意見和企業的強烈要求,中國農藥工業協會于2010年12月提出制訂《農藥乳油中有害溶劑限量標準》立項,2011年4月獲得工信部批準。組織相關企業、有關單位經過近2年時間的標準研究、起草,通過專家評審,報工信部批準,該標準從2014年3月1日起執行。
2013年年初工信部、科技部和環保部聯合制定《國家鼓勵的有毒有害原料(產品)替代目錄》,在應用類農藥替代類別中,明確提出在農藥乳油加工環節,用松脂基溶劑、白油等綠色溶劑替代甲苯、二甲苯等有機輕芳烴溶劑。
通過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,經過產學研的共同攻關,我國農藥乳油的生產通過嚴格管理,基本滿足生態環境的要求,對環境風險可控、可改善。
業內人士估計,隨著乳油產品新發證大閘的開啟,下半年可能出現乳油產品發證申報井噴。農藥生產批準證書評審專家、中國農藥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曹承宇指出,能夠加工為環境友好型制劑的品種,盡量不要再生產為乳油,對已取得農藥登記證的產品、只適合加工為乳油的品種,必須參照《農藥乳油中有害溶劑限量標準》(HG/T 4576—2013),科學制定有害溶劑限量指標不高于該行業標準的企業標準,并且在提交發證產品申報農藥生產批準證書材料時,提交有資質單位的檢測報告。此外,對已取得農藥生產批準證書的乳油產品,也應該積極做好產品升級改造工作,建議企業采用HG/T 4576—2013標準,結合有效成分性能、企業市場實際情況等,制定乳油產品有害溶劑限量指標,并嚴格按新標準組織生產。